首页 栏目介绍 每日资讯 热点关注视频 栏目视频 品牌认证 主创团队 联系我们
背景介绍 更多
绿水青山中国行》栏目是中央新影老故事频道重磅推出的一档周播节目。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正处在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响应国家号召。... ...
热点关注视频 更多
栏目视频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资讯  
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堰实践
点击次数:1179   更新时间:2019-12-17  【打印此页】  【关闭

 

编者按:2019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理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贡献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政策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观点阐释和实践经验分享。

  为进一步促进形成学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近日,我们将陆续转发系列学习文章,欢迎品读。

  十堰市位于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地处秦巴山区腹地、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处、汉江中上游,是中国东西的结合部。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是全国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每年向京津冀豫等华北地区调水95亿立方米;十堰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承担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两大生态功能,也是我国内陆深处阻止沙尘暴南下和酸雨北上的生态屏障。保护好秀美山川,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是十堰的崇高使命。

  一、坚持思想引领,牢固树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

  早在1997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态建设摆到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将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中央腹地的生态城,成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1997年到2000年间先后三次修订《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十堰市环境生态规划》,2000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2003年《鄂西北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实施,2008年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2009年提出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高举生态文明大旗,探索了一条具有十堰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路。2012年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生态立市,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2013年又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念,并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2014年被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城市,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2018年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称号,2019年提出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二十多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正是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的指引地位,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立市”战略逐步从口号、理念发展到行动自觉,成为指导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

  二、坚持保护优先,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同志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十堰市以保水护水为核心,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绿满十堰”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打好碧水保卫战

  2013年以来,十堰市以丹江口库区内的神定河、犟河、泗河、剑河、官山河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作为“头号工程”推进水污染整治,全市上下不等不靠、先后筹措资金20多亿元,开展五河综合治理工程。探索建立了“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综合治理体系,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行动和“清水行动”。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94座、垃圾填埋场38座,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染处理设施的密度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市建成区已彻底消灭黑臭水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

  2018年,全市3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7.14%;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33个,占94.29%,其中Ⅰ类水质断面5个,Ⅱ类水质断面27个,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五条河中,犟河、剑河水质已达到Ⅱ类,官山河水质达到Ⅲ类,泗河水质改善明显,已连续两年达到国家阶段性考核要求,神定河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70%以上,水质接近达标。

  2.打好蓝天保卫战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近几年来,十堰市全面落实“大气十条”,铁腕治污。全市392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或改造,两家热电厂建成深度脱硫、脱硝设施,4个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全部完成脱硝工程建设。全市煤炭消费量下降到180万吨标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2.78%,连续六年下降。全市建筑施工工地落实扬尘防治“八个100%”,城区27条主干道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全市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改造,21973辆黄标车全部淘汰。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公交,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已达73.38%,配套建成充电站15座、充电桩140个。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6%。

  2018年,十堰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5天,达标率86%,连续三年全省前列;PM10年均浓度71μg/m3,与2013年相比下降24.47%;PM2.5年均浓度为43μg/m3,与2013年相比下降44.16%,连续六年实现下降,提前完成了“十三五”下达的目标任务。

  3.打好净土保卫战

  土壤污染防治关乎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十堰不断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实施生活垃圾处置资源化,安全处置各类危险废物,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上,制定《十堰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完成了1183个农用地点位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域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茅箭区、张湾区先后被评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加强耕地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移土培肥项目,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守住了303万亩耕地“红线”。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资源化利用,全方位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项目,日处理餐厨垃圾150吨。与东风公司联手历时6年,斥资1.18亿元,将填埋在库区的1725.5吨含多氯联苯的危险废物“零事故、零污染”地安全转移处理,是迄今为止我国数量最多、耗资最大的含多氯联苯危险废物转移处置工程。

  4.打好“绿满十堰”大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十堰市委市政府把“绿化十堰”作为建市之基、立市之本,大力组织开展全民全域植树造林,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管住了斧头、绿化了山头、护好了源头,绿色已成为十堰的城市底色、发展主色和鲜明特色。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等重点工程,实现了全域“灭荒”和“绿化达标”,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十堰“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平方米。全市设立4个国家级、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建7个国家级、7个省级森林公园和9个地质公园、6个湿地公园。全市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8320.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5.14%。

  5.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以“生态宜居家园”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占比达到83.7%。整治覆盖面位居湖北第一,整治力度全国少有,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推广山地茶园养鸡、吊脚羊栏、沼气池、人工牧草“三位一体”的循环养殖模式,初步探索了一条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子。

  (3)实施“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小空间大文明。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十堰将“厕所革命”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户。通过在农村大规模建设公共厕所和农户厕所现代化改造,实现资源化利用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以显著成效荣获“2016年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中国卡车之都”和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集散中心,汽车产业是十堰市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为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建设汽车城与生态城的关系,十堰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让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1.发展壮大汽车主导产业。实施“61行动计划”,以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网联化发展为主线,推动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乘用与商用并举、自主与合资互补、电动与混动齐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在国内四大汽车集团中排名第一,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居行业第一。这座城市不仅没有因为东风公司总部搬迁变为“废都”,而且逐步建成了一座现代新车城。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十堰按照“基地做大、龙头做强、产品做优、品牌做响、链条做长”的思想,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四个百万”(百万亩茶叶、中药材、核桃基地和百万头山羊养殖基地)和“61”强农计划,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达1亿美元。“武当道茶”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3.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优势,坚持“全域景区、全域水源区、全域生态区”理念,深挖武当山、丹江水和汽车城三张名片,形成以武当山为龙头,以城区和各县域为支撑,着力构建“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互融、景点景区互联、各要素配套”的产业体系,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6514.1万人次,同比增长17.2%,旅游总收入达586.9亿元,增长35.2%。

  4.探索实施“绿色扶贫”。秉承“富生态”才能“富口袋”“富万代”的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生命线,坚持“一手抓绿色农产品,一手抓乡村旅游”,千方百计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以国家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富口袋、富脑袋、富生态的绿色扶贫新路。

  四、坚持全民参与,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行动体系

  十堰是汉水文化和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也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发源地。近年来,十堰秉承“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把武当传统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源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行动体系。

  1.设立生态文明日。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为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氛围,动员全体市民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2日设立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设立此活动的地级市之一。此后每年均组织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2.开展生态文明“五进”系列宣讲。组建首批37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共计30余场,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3.强化环境信息公开。抓牢传统媒体话语权和主导权,每年在市级以上主要媒体发稿200余篇,在十堰广播电视台开设《十堰环保周刊》电视节目,累计播出145期。同时,加强新媒体运用,不断拓展网络宣传阵地。推出“十堰环保”App,开通十堰环保“双微”,2018年“十堰环保”微信影响力名列全国“市县级环保政务新媒体”前20名。

  4.策划开展系列宣教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点时段,策划开展“环保一日游”、万人徒步公益行、中小学生环保夏令营、环保“大V”十堰行、“美丽中国”系列宣讲、“水—生命之源”摄影展、“生物多样性”科普讲座、青年环保沙龙、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

  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市民对生态文明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达91.84%与94.94%,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体系。

  五、坚持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两山”实践中国样板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力的保障。十堰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加大改革力度,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

  1.建立高规格的环保领导机构。成立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8个市委常委任副主任的高规格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有限的机构编制条件下,专门配备了一名环境保护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设立专门人员协调督办,从制度上保证了机构的正常运行。

  2.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2013年,出台了《中共十堰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意见》,并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25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014年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实施办法》;2016年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和考核办法》《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全面压实环境保护责任。

  3.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系列创建。2008年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五城联创”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把“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理念融入生态文明系列创建。

  4.建立生态环境法治保障体系。2016年全国人大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堰市抢抓机遇,当年出台了十堰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致力于留住山城特色、保住生态优势。2017年颁布了《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9年又将《十堰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列入市人大年度立法计划。持续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建立了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全市环保执法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均被立为全国典型。

  5.建立生态环境第三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入专业机构,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第三方考核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第三方验收。全市94座县乡污水处理厂和38个垃圾填埋场全部实行建设和运营一体化模式。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污水第三方处理,将东风公司63家涉水企业、66个污水处理站全部委托一家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了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

  2019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的战略。十堰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打造“两山”实践中国样板,坚决履行好“守井人”的职责,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

  作者:冯安龙 湖北省环境监察专员

下一条: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西安召开   上一条:四川:扎实抓好督察问题整改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助力雅安高质量绿色发展
版权所有 2021 绿水青山中国行.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16934号《绿水青山中国行》节目由北京鑫澳大地广告有限公司承制